机构简介

感谢您的关注和建议,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学校及理事单位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机构简介 > 机构简介 > 正文

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成立30年工作回顾与总结

发布时间:2020-07-11      点击次数:

一、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30年发展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与社会生产实际相脱离,学校办学缺乏社会参与、学校对社会和经济建设介入不够等矛盾日益凸显。1989年10月26日,经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批准,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在徐州成立,成为全国首批成立董事会的高校之一。第一届董事会由39家大型矿务局、大型矿山机械厂、专业公司、科研设计单位以及部分跨系统大型企业组成,制定了《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章程》,开创了高校探索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与煤炭企业、科研院所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先河。

1994年10月18日,第二届董事会在北京成立,董事单位发展到51家。1995年9月24日,学校成立第三届董事会,在以联合共建中国矿业大学“211工程”为核心内容的董事会年会上,原煤炭工业部部长王森浩指出:中国矿业大学是煤炭行业最高学府,积极推进“211工程”建设,对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科技教育水平,促进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会议通过了《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211工程”建设资金筹集和管理办法》,决定1995~2000年各董事单位共同出资1.55亿元支持中国矿业大学的“211工程”建设,这为推动煤炭科技教育和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004年至2017年,学校相继成立第四、第五和第六届董事会,董事单位增加至142家,基本上涵盖了全国煤炭行业的前50强企业,覆盖了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校企合作107家,校地合作35家,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态势。


二、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30年工作回顾和总结

三十年一路走来,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始终秉持“科教兴煤”的初心,有力地推进了学校与董事单位的沟通交流和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了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生产经营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交流,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煤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多年来,学校始终与国家煤炭工业同呼吸、共命运,坚持“面向煤炭工业现代化”的办学定位不动摇,不断强化教育指导,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煤炭行业建功立业,先后为行业累计输送3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成长为行业发展的领军人物、科技精英和管理骨干。

21世纪初,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严重的人才短缺和人才断层。为了解决行业人才紧缺的突出问题,2003年,在董事会企业的建议下,学校积极争取教育部的支持,面向全国煤炭大省定向招收煤企优秀青年和“三校生”,先后培养煤炭对口单招本科生5581人,对口单招硕士研究生1040人,煤炭企业二学位学生4139人,订单式联合培养学生1万余人,继续教育培养成人本、专科学生7万余人。先后举办各类进修班、培训班、研修班186期,为中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辽宁铁法能源集团等数十家单位培训各类煤矿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一线优秀技术人员14000余人。承担了“万名煤矿总工程师安全培训工程”“全国50个煤矿安全重点县矿长培训班”、“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干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专题培训班”、“资源枯竭型企业转型”海外培训班等多期全国性培训任务。为行业关于实用型、高水平人才的多元需求提供了大力支持,有效缓解了行业人才紧缺、职工深造和子女升学等问题。

——为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十二五”以来,学校与董事会企业签订合同近4000项,合同总额约16亿元;学校与董事会企业合作的2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2012年,学校围绕“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与神华集团、同煤集团、中煤科工集团等企业联合组建了我国煤炭领域第一个协同创新中心“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汇集了包括院士、杰青在内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为攻克我国煤炭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董事会坚持走访常态化,深入现场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凝练科学问题,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每年董事会年会期间,组织校企科技对接活动,为企业解决大批技术难题、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为行业发展规划贡献矿大智慧。学校董事会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沟通平台作用,整合学校相关科技和人才资源,建立专家数据库,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咨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兖矿集团、厄瓜多尔钦博拉索理工大学就校企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极参与煤炭行业重大决策规划和行业标准制定,有组织有重点地对行业内前瞻性战略、关键性问题贡献矿大智慧。

(二)不断加强校地沟通协作,助力地方可持续发展

——为徐州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打造示范样本。学校积极与徐州市政府开展不同层次的交流合作,牵头与徐州市政府、徐矿集团等5家单位,共建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重大科研任务,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70余项。建成潘安湖湿地公园等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新增建设用地1万亩,助推了煤炭产业向现代物流、新材料、新能源和生态旅游等产业的转型发展,为徐州由“一城煤灰半城土”的旧时煤城蜕变成“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

与徐州市共建了“物联网研究中心”,在徐矿集团夹河煤矿建立了国家首个矿山物联网示范工程,形成了300亿规模的物联网产业群。与徐州高新区共建的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是我国首个以促进安全产业创新发展和产学研用为载体的物联网产业联盟,发挥了为全国安全产业发展探路、为安全科技创新谋局的重要作用。

——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矿大方案。2018年5月7日,由学校倡议发布的《潘安湖宣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学校先后与大同市、鹤岗市等9家资源型城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率先与滁州市政府提出了“1+X”合作模式,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泛深入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矿大力量。

(三)着力打造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助力学校高水平发展

——为学校建设与发展争取社会支持。第三届董事会改组后,各共建董事单位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积极为矿大“211工程”建设筹措资金6000余万元,为学校抢抓历史机遇,跻身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做出了巨大贡献。各董事单位积极同学校进行联合科技攻关,年平均签订科技合作项目450项左右,科技研发费用合同金额1.8亿元以上。各董事单位还积极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直接为学校提供办学资金近4亿元,设立董事会奖学金、“神华奖学金”“中煤奖学金”“徐矿奖学金”“大地奖学金”等一大批企业奖助学金。学校110周年校庆期间,各董事单位300余名领导回到学校一同庆祝学校百十华诞,并以此为契机与学校开展更深度的融合与对接,极大地支持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为学生实践和教师锻炼提供平台。学校与潞安矿业集团、中煤平朔集团等一大批董事单位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4个。学校依托90余家董事单位,大力推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11个本科专业中每年遴选400余名学生,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施“双导师制”,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着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对此成果进行了报道。

学校围绕董事单位需求和青年教师成长需要,大力推进“力行计划”项目,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董事单位挂职锻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等问题,同时提升青年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目前,学校先后向霍州煤电集团、四川省安监局等20多家董事单位选派了50多名青年教师,通过锻炼,很多青年教师已成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和院系负责人。我校“力行计划”相关做法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董事单位的高度评价,也在教育部网站上进行了专门报道。

——为校企科研合作拓宽路径。学校董事会推动学校与企业科技合作从自发、随机走向有组织、有步骤、有目标的合作。在校企战略联盟框架内,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先后与大同煤矿集团共建“同大研究院”,围绕煤炭开采与煤矿安全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与太原矿山机器集团共建“智能采掘装备研究中心”,开展无人采掘装备研究;与中矿亿隆能源公司、澳大利亚碳能源公司联合成立“中国煤炭地下气化国际研究中心”,开展煤炭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研究;与徐工集团共建“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打造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矿业智能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与淮南矿业集团共建“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瓦斯抽采与利用研究,这是我国从“八五”时期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以来,建立在我国煤炭行业的第一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为学校顶层设计提供智力咨询。“十二五”期间,学校被列为国家首批高等教育改革试点院校,以承担完善董事会机制重要课题为契机,把董事会纳入学校治理体系,我校把董事会纳入《中国矿业大学章程》,为完善国内校企合作的制度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在出台《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等重大改革项目和战略规划之前,都利用董事会平台广泛听取董事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董事会坚持董事单位征询意见和工作报告等制度,通过函询和走访调研等形式,介绍学校发展情况,了解董事单位生产管理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了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校企交流合作。

30年来,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秉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工作理念,与各董事单位密切联络、广泛合作,取得了不平凡的工作成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学校董事会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服务理念和交流融合方面,服务理念相对保守,对董事单位需求了解不够充分,已签协议落实不够扎实,桥梁纽带作用和咨询智库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在顶层统筹、资源共享、合作力度、服务水平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创新意识和事业发展方面,工作创新不足,多项工作相对滞后,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科研能力提高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是董事会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董事会”向“理事会”的改革力度不够,“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机制体制建设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董事单位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中国矿业大学董事会工作展望与规划

今年7月,学校召开了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创建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明确了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三大战略”和“九大任务”。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对董事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设想与方向,围绕学校“三大战略”和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创新董事会工作,努力提升服务能源资源行业提档升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一)服务能源资源领域发展,促进行业提档升级

——培养能源资源领域创新人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化,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智慧矿山、5G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行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是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利用的“大文章”,还是未来能源资源领域开发的“新文章”,人才是学校和各董事单位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完善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力争在“三深”采矿、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职业卫生与健康、灾害医学等方向,通过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高精尖人才,推动董事单位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再上新台阶。

——继续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毕业生。中国矿业大学依矿而建、以矿为名、因矿而强,不断为煤炭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学校的重要责任。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研究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进一步做好煤炭行业用人单位的招聘服务工作,不断增强毕业生面向煤炭行业就业成才的积极性。也希望煤炭企业能够出台更加优惠的用人政策,积极关注我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吸引更多的矿大毕业生投身行业。

——开拓能源资源领域科技创新高地。科学研究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采取措施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完善科研服务机制、构建科研创新体系、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按照这一方向,学校将在深入调研董事单位需求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相关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组织模式,组建大团队、打造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制约我国能源资源领域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重点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做好废弃矿山利用和生态修复等科技创新工作,着力开拓能源资源领域科技创新高地。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着力打造国家级战略咨询智库。我国当前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地方与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才、技术、智力资源的要求不断加大。学校董事会将继续保持和扩大工作优势,有效汇集优质资源,努力推动形成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中心、能源资源领域企业转型发展论坛等高端智库,深度参与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治理,着力增强在能源资源领域的话语权。打造能源资源领域国家级战略咨询智库,让“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汇聚起来,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提供矿大方案,以更大贡献赢得更多支持。

——不断开放合作拓展影响力。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学校积极筹建新疆煤企共同体和西部研究院,并以此为桥头堡,加大与内蒙、陕西、甘肃、云南、重庆等西部省份地方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加快融入地方经济建设的速度,力争在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发展重大规划,以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为平台,以厄瓜多尔、巴基斯坦等海外办学的探索实践为载体,校企共同探讨合作的新模式,全面提升学校与董事单位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步形成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格局。

(三)服务学校“三大战略”,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聚焦“三大战略”开创工作新局面。建设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将聚焦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三大战略”,拓展新领域、探索新方向、设立新专业、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新的优势,在传统合作的基础上开拓新方向、新领域的交流合作,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董事单位需求,紧盯能源资源领域发展趋势,不断培育新的特色,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转型和特色发展。在充分发挥董事单位和学校的合力作用下,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促进教师队伍“俯下身去”,做到既有宽广扎实的知识结构,也有丰富详实的实践经验,帮助更多青年教师突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激活师资队伍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开创人才强校的新局面。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依托行业走出行业、立足区域走出区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打开开放办学的窗口,联合董事单位共同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国际业务,开阔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形成多点辐射的开放办学态势。

——扎实推进董事会内涵式发展。扎实推进已签协议的落实,以协议履行保障长效合作。学校与各董事单位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或全面合作协议规定了学校与董事单位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内容涵盖了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狠抓落实、敢抓落实、善抓落实”是推进今后董事会工作落地生根的“十二字真言”,学校董事会将进一步加强内涵式发展,加大力度组织协调学校各部门落实协议的具体内容,把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切实提升董事会服务质量。

——改革创新董事会运行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的功能,改革创新工作体制,探索由“董事会”向“理事会”的制度转换。加强与副董事长单位的深度合作交流,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手段、提升合作成效,从学术期刊出版、大型设备仪器共享、重点实验室使用、技术成果转让等方面为董事单位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打造与“双一流”相适应的高校董事会平台。学校将在能源资源领域,继续围绕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学科建设,联合董事单位成立“服务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召开“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研讨会”。董事会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探索培育董事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互动机制,互相反馈、相互促进,广集众智、广纳真言,共同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上一条:中国矿业大学第六届董事会成员名单
下一条:董事会办公室工作流程

返回列表